小米最大的軟肋是什么? 專利訴訟或讓經營歸零
對于小米來說,花錢消災才是正道。規(guī)規(guī)矩矩交錢,堂堂正正做公司,小米才有未來。面對眾多低空盤旋的專利獵鷹們的怒吼,小米真的還能把頭扎在沙子堆里茍活嗎?
小米要上市了,據說已經是額手相慶,千名員工要財務自由。不過,在很多內行人看來,這也許才是小米成為眾矢之的且盛極而衰的開始。
不管怎么說,小米是成功的,手機賣得不錯,還形成了一系列的米系列智能化產品,但是,小米卻也不得不頂著巨大的壓力,甚至于,在小米上市的路上,已經有太多的“專利”獵手張弓以待,有的已經射出了怒吼的響箭。
小米的高成長始終伴隨著專利費拒付的爭議
對于小米自身來講,性價比是一大優(yōu)勢,這也是其喊出利潤永遠不會高于5%的信心所在,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這種所謂的性價比,一方面是建立在質量無法得到提升基礎之上,另一方面是因為小米長期行走在專利授權陽光大道的綠化帶里。
作為一家后起的通信行業(yè)終端企業(yè),不可避免的就是專利壁壘。聯想為了專利突圍,巨資收購被谷歌轉手過來的摩托羅拉,諾基亞雖然終端日落西山但僅僅靠收取專利費也依然可以撐著。
小米是個例外,這些年活的很滋潤,好像專利授權是別人家的事情一樣。根據小米的招股書,2017年小米手機部分的收入為806億元,而向外付出的知識產權費用為34億元,占收入比是4.2%。這個數字看起來不少,但實際上卻大大低于行業(yè)水準。
據相關專業(yè)人士透露,小米這種類型的智能終端公司,單臺手機的專利費率一般會占到售價的8-10%,小米4.2%的專利費支出簡直“神一樣”的存在。比如,有報道指出,魅族曾透露,一臺400美元價格的魅族手機就要支付120美元的知識產權費用。
可見,知識產權費已經成為行業(yè)中很重要的成本來源,誰也躲不開。在知識產權這個領域,先發(fā)優(yōu)勢非常重要,后來者不可能不使用行業(yè)巨頭多年積累起來的成熟技術,為研發(fā)者付費也天經地義。
作為一家比魅族起步還要晚的手機企業(yè),小米憑什么就不用掏錢?
更為耐人尋味的是,小米目前只向高通支付了一定的專利費,而事實上,小米根本躲不開其他的行業(yè)巨頭。以業(yè)界的4G標準必用專利為例,除了高通,愛立信、華為、諾基亞、三星等幾十家公司都擁有核心專利,小米要在智能手機市場上混,就一個都不能少,可這些公司卻幾乎沒有收到過來自小米的一分錢。
小米用盡全力也無法彌補專利短板
申請與購買都是杯水車薪
小米雖然有錢有能力,但是技術是逐步發(fā)展起來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企業(yè)一般也不會完全自己重走一遍別人走過的技術研發(fā),所以小米基本排除了“自研”的可能性。
事實上,小米不僅不會這樣“自研”,也根本沒有能力自研一遍。根據小米招股書顯示,2017年小米的研發(fā)投入為32億元,僅占總收入的2.79%,與競爭對手華為相比,小米的研發(fā)投入只占到華為的3.57%。這是什么概念?華為一年的研發(fā)投入相當于小米30年,而小米才成立不到十年。
專利是需要真金白銀的,靠大筆的資金、大量的人力長期積累的結果。以小米這樣的研發(fā)投入,即便有神助,也不可能擁有與行業(yè)巨頭們對等的專利資源,對外凈付出專利費數額理應不少。
小米專利不多,專利質量不高,但對外付出的專利費卻極少,在連蘋果都要向華為付費的情況下卻能“一毛不拔”,三星華為愛立信等都對其“毫無辦法”,這絕對匪夷所思。
最近這些年,小米開啟了瘋狂的申請專利與購買專利行動。據雷軍對外宣稱的,小米專利總數有望突破1萬件。小米近幾年的采購讓其成為了專利市場的大買家。
小米總裁林斌說,小米專利,只為防御。不過,即便小米花錢買到了很多專利,也積極去申請,但作為整個市場的后來者,且研發(fā)資源嚴重投入不足,專利上的實力顯然無法與巨頭們相提并論,不掏專利費根本就不現實。
所以,很多人認為,小米之所以堅持不為專利付費,理由只有一個,小米使用了“厚臉皮”戰(zhàn)術,除了必須買芯片的高通不得不應付之外,其他的公司能躲就躲能拖就拖,反正就是不給錢。
風險敞口越來越大
眾多專利訴訟可能讓小米瞬間經營歸零
不上市的小米是可以暫時“耍賴”的,不出國銷售的小米也是可以僥幸“避禍”的,可現在的小米既要上市,又要出海,風險可想而知,甚至,這就是送給其他科技公司和專利流氓的大餐。
小米面臨兩難:專利問題不解決,小米不可能成功出海,而要解決專利問題,利潤空間和估值就會大大下降。中美貿易談判中,再一次就知識產權保護達成協議,中國的相關法律也在不斷完善和強化。
2014年12月11日,因其涉嫌侵犯愛立信所擁有的ARM、EDGE等相關技術8項專利,小米在印度被愛立信訴至德里高等法院,愛立信提出的“臨時禁令”獲得支持,禁止小米侵權產品入境,后來小米不得不以每臺預繳10元人民幣以上的提存才在印度市場生存下來。之后連續(xù)三年,小米都曾被國外的大型公司因為專利問題起訴。
要知道,一般來說,美國主流手機公司每年都要在美國被訴20次以上,如果小米進入美國市場,一定會成為專利訴訟的好靶子。隨著小米手機銷量的提升以及更多的嘗試走向歐美市場,小米面臨的專利訴訟將會成為常態(tài),應接不暇的背后就是巨大的經營風險。
在國內,知識產品保護的力度越來越大,也一定會有更多的公司想小米開火。如果三星、ZTE和華為在內的科技巨頭都使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到那時,小米陷入到全面被禁售或者不得不支付巨額罰款的被動局面都是有可能的。
大公司要有大公司的作為,耍流氓只可以是創(chuàng)業(yè)初期的成長策略?,F在,小米已經是外部認可的估值數百億美元的智能硬件公司,不能不愛惜自己的羽毛,因為,一旦羽毛被剪斷了,長得再肥大,也只能成為別人案板上的肉。
來源:新浪財經
現代營銷
合作期刊 - 省級期刊
黑龍江檔案
合作期刊 - 省級期刊
科學與財富
合作期刊 - 省級期刊
現代商貿工業(yè)
合作期刊 - 國家級期刊
計算機產品與流通
信息科技 - 省級期刊
區(qū)域治理
合作期刊 - 省級期刊
大科技
合作期刊 - 省級期刊
中文信息
合作期刊 - 國家級期刊
中國新通信
合作期刊 - 國家級期刊
養(yǎng)殖與飼料
合作期刊 - 國家級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