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紀念技工教育150周年:“校企一體”,技工教育辦學的基本經驗

2018-05-29

校企合作是技工教育根本辦學制度,但合作的形式則多種多樣。為籌備技工教育150年紀念活動,翻檢了大量資料,考察了部分學校,發(fā)現我國早期技工教育的一條基本經驗,就是“校企一體“的辦學制度。

我國的技工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1868年福建船政學堂中設置的“藝圃”。有三點基本特征,足以證明“藝圃”具備了技工教育的基本基因,成為現代技工教育的雛形。第一,明確的辦學定位,就是培養(yǎng)技術工人。后來“藝圃”又細分為“藝徒”和“匠首”培養(yǎng),即熟練技術工人和技師,形成從初級到高級的培養(yǎng)體系。第二,重視實踐動手能力,工學一體,半工半讀的培養(yǎng)模式。而上述兩個特征,均依賴于第三點,就是校企一體的辦學制度。

何為“校企一體”?我的理解,就是校和企并非一般的合作關系,而是共存于一個組織體系,具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管理體制。生產和教育共為一體,是一個組織的兩種功能。是“一元”而非“雙元”。在某種意義上講,比起德國的雙元制,具有更為深刻的校企共同體意義。當年的船政學堂,是先有船政,后有學堂。學堂是因船政興起,為船政培養(yǎng)人才。廠校不分。船政的“監(jiān)督”既管學堂,又管工廠;船政的“教習”既是教師,又是工程師;學堂的學生既是學生,又是工人,注意這個身份是真實的身份,而不是模擬的“準員工”身份。在學習過程中,既學理論,又參加生產勞動,并承擔生產任務。學習過程就是生產過程。實行“半工半讀”,半日上課,半日進廠實習。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這“學堂”既出人才,又出產品。從1868到1907年“船政衙門”制造了30多艘艦船,均是一代一代學生親手打造。

創(chuàng)造出這種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使我們不能不對150年前“師夷長技”的先輩們充滿敬意。

由此可見,中國的技工教育從根兒上不是一般的“校企合作”而是“校企一體”;并非“雙元制”而是“一元制”。這一傳統,代代延續(xù)。新中國建立之后,企業(yè)辦技工學校大量興起,基本都堅持了企校一體的辦學體制。包括政府辦的學校,也大都采取了這種模式。例如,建于1955年的山東濟南工人技術學校(后為山東省高級技工學校、山東勞動技師學院)辦學之初,即與濟南機床六廠校企一體。企就是校、校就是企,企校不分家。從全省的大企業(yè)抽調了部分高級技工作為學校的骨干教師。機床六廠后來成為“一機部”定點企業(yè),其生產的“萬用工具磨床”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改革開放之初,這個產品被評為“全國科學大會獎“。學生在校三年,有60%的時間在生產車間摸爬滾打。“一人一機(床),一人一位(工位),直接參與生產實踐。這樣的環(huán)境,這樣的產品,這樣的師資,這樣的教學模式,如何培養(yǎng)不出高質量的技工?到90年代初,學校便可以直接培養(yǎng)六級技工(八級工制),高級班二年級的學生,即可獨立完成磨床組裝。比起現在一些學校的畢業(yè)生,只會加工一兩個課題規(guī)定的元件,真有天壤之別。也因此,這所學校1990年被勞動部命名為全國第一所“高級技工學校”確是實至名歸。

查閱歷史資料,勞動部門在工作指導上,對于校企一體有明確的要求。1958年3月的天津會議就明確提出:“技工學校的生產與教育應是統一的,要做到“既是學校,又是工廠;是學生,又是工人;既是學習,又是勞動”“既出產品,又出人才”。這應當是符合技能人才培養(yǎng)規(guī)律的。作為培養(yǎng)技工的院校,它一定不能是一個單純的“教學單位”,而應當是把教育同生產實踐相結合的培養(yǎng)機構。一定要有企業(yè)、有產品。多年來,正是這種培養(yǎng)體制和模式,決定了技工教育人才培養(yǎng)質量。老技工教師們回憶說,那時期人才培養(yǎng)質量高,一是校企不分,二是師資一流,三是產品高端。試想,我們的技工學校如果都能夠有這樣的體制,都能讓學生親身參與真實的生產實踐,親手制做國內領先的產品,何愁人才培養(yǎng)質量,何愁不能培養(yǎng)出大國工匠。

什么是大國工匠,領軍人才,一定是在企業(yè)一線生產實踐中鍛造出來的。在一次關于領軍人才的討論會上,來自于企業(yè)的專家強調,技能領軍人才不在于取得什么稱號,拿了多少獎牌,而在于是否真正在企業(yè)一線起到領軍作用。并且對我們現在一些地方片面以競賽為導向的人才培養(yǎng)不以為然。觀點雖有些偏激,但也很值得深思。我們不應忽視競賽的引導和激勵作用,但真正衡量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標準,不僅在于技能競賽的成績和獎牌,應當更多地看重在企業(yè)一線的實際能力和水平,并與企業(yè)對技能人才的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從這個意義上講,校企一體的體制機制,對于人才培養(yǎng)十分重要?,F在很多學校致力于與企業(yè)實現多方面的“共同“,其最根本的就是共育人才,在這方面, “校企一體”無疑是最好的體制。否則,無論怎樣“共同”,都很難真正行進在同一軌道上。

時過境遷,技工教育的辦學環(huán)境條件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實訓條件、理論教學和系統化培養(yǎng)得到了強化。但非常遺憾,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很多學校不再是“一體化“辦學。學校和企業(yè)逐漸成為缺乏共同利益的不同主體。學校已經獨立于企業(yè)之外,成為并行的體系。特別是上世紀末剝離“企業(yè)辦社會”,更使校企一體的體制受到沖擊,真正“企業(yè)辦學“已不足五分之一。產教各自獨立,只能重走相互融合之路;校企成為不同實體,也只能努力實現新的深度合作。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如何深入研究認真堅持”企校一體、一元辦學“的基本經驗,是新時期技工教育實現產教融合、保持特色發(fā)展的重要課題。要研究“校企一體”的基本特征和規(guī)律,研究其發(fā)展演變過程,挖掘繼承其核心內容,實現“否定之否定”,在更高層次上實現“校企一體”。從工作指導上,一是應當鼓勵企業(yè)興辦技工教育。切實解決企業(yè)辦學中的一些問題,更多地享受”普惠“政策,創(chuàng)造其發(fā)展壯大的制度環(huán)境。二是鼓勵學校辦企業(yè)、出產品。辦高水平企業(yè),出高端產品。產學研一體化育人。三是要支持引企入校、引企駐校,為學生提供真實的生產環(huán)境和實習產品。我們常說,沒有一流技工,就沒有一流產品;反過來,沒有能夠讓學生體驗生產實踐的環(huán)境,沒有適合常規(guī)教學的一流產品,紙上談兵,學校規(guī)模再大,設備再好,也難以大面積、成批量培養(yǎng)企業(yè)真正需要的一流技工。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有企業(yè),有產品,應當作為技工院校的基本辦學特色和實現產教融合的基本條件。

參考資料:

沈巖著《船政學堂》

俞啟定、何震主編《中國職業(yè)教育史》

王韶明、周永主編《軌跡—山東勞動技師學院校史》

寶寶起名 起名

本站所有相關知識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之用,部分來源于互聯網,其版權均歸原作者及網站所有,如無意侵犯您的權利,請與小編聯系,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核實并給予反饋。
相關期刊推薦
輕紡工業(yè)與技術

輕紡工業(yè)與技術

合作期刊 - 省級期刊

現代職業(yè)教育

現代職業(yè)教育

合作期刊 - 省級期刊

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

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

信息科技 - 國家級期刊

度假旅游

度假旅游

合作期刊 - 省級期刊

中文信息

中文信息

合作期刊 - 國家級期刊

投資與創(chuàng)業(yè)

投資與創(chuàng)業(yè)

合作期刊 - 省級期刊

藝術研究

藝術研究

合作期刊 - 省級期刊

職業(yè)

職業(yè)

合作期刊 - 國家級期刊

視聽

視聽

合作期刊 - 省級期刊

文化月刊

文化月刊

合作期刊 - 國家級期刊